找到相关内容69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楞严经》之念佛方法论及其理论意义

    之忆念佛形相以见如来,使在缠之如来藏转成清净如来藏,由主客分别妄虚对立的识心,转为无主客分别对立执著之生佛同一的大圆境智之智心,其在理论上所以可能的根据,是建立在是心是佛,故而是心能作佛;是心作佛,...

    般若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5057020.html
  • 《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考释

    炯炯而不寝。” 李周翰注:“通灵,通夫之神灵也。” 唐温庭筠《过陈琳墓》诗:“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这一段是说祖觉的性格与特点,突出了他的生命意义与真谛。与前面的“觉尤诙谐”相映照,...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1357228.html
  • 止于至善:朱熹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

    34条,贺孙录) “民之不能忘也”,只是一时不忘,亦不是至善。又曰:“‘瑟兮僩兮,赫兮喧兮’者,有所主于中,而不能发于外,亦不是至善;务饰于外,而无主于中,亦不是至善。”(《语类》,卷16第43条,...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2557242.html
  • 《张力的消解——禅学的佛学批判》第三章

    尤其是精神分析领域被铃木成功地阐释,为现代寻求精神解脱的盲然无主的现代人送去了一贴别有滋味的镇定剂。  铃木所推崇的这种禅的认识方式即从自身最隐秘的潜意识处去与那个“宇宙无意识”沟通——即与“佛性”沟通...

    李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04357914.html
  • 沩仰宗概观(2)

      后参沩山,遂升堂奥。祐问曰:“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曰:“在什么处?”师从西过东立。祐知是异人,便垂开示。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祐曰: “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4558610.html
  • 《赵州从谂禅师语录》并行状

    《赵州从谂禅师语录》并行状  师即南泉门人也。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也,讳从狱。镇府有塔记云:“师得七百甲子欤。值武王微沐,避地伏崃,木食草衣,僧仪不易。师初随本师行脚到南泉。本师先人事了,师方乃人事。南泉在方丈内卧次,见师来参,便问:“近离什么处?”师云:“瑞像院。南泉云:“还见瑞像么?”师云:“瑞像即不见,即见卧如来。”南泉乃起问:“你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对云:“有主沙弥。”泉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5458956.html
  • 开封铁塔今古录

    佛兀立在夷山不毛之地,寂寞无主。   一九三○年,开封城改造南土街,时任河南省民政厅厅长的张钫将街面拆下的木料砖瓦收集起来,在铁塔南修筑了一座八角亭以供奉接引佛铜像。这座八角亭起名「知止亭」,其用意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5658958.html
  • 中西宗教哲学的本体论是相通的吗?

    则不足以物众形。……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 根据郭象的理解,庄子是否定神创论的。不仅如此,他对“生”的认识也是与老子保持一致的。郭象注《庄子?大宗师》“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说:“不生天地,而天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04559183.html
  • 牛头宗法融禅法的探讨

    阐明了牛头禅法的根源和实质。  既然空幻无相作为宇宙的本然状态,并且无遮无开、无主无寄,而佛的法身照样也是无形无象,这就可以说,空理与佛无异。在《绝观论》中接道:  问曰:既言空为道本,空是佛不?答曰...

    释启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63860614.html
  • 天台禅法的特质——兼论《法华三昧忏仪》之修持

      2?2?1别教次第三观[24]   《摩诃止观》卷三上,先释别教三止云:   巧度[25] 止有三种: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一体真止者,(以下释体真止)诸法从缘生,因缘空无主,...至于忏悔的种类,则依大、小乘分,各有作法(身、口所作、一依法度)、取相(定心运想,相起为期)及无生(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等三类忏法[66] ,而此部份正属“大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72960669.html